重现“中原江南”风采——河南省信阳市灾后重建侧记
2008年1月9日,一场50年一遇的雪灾连续数日困扰着河南省南部地区。面对这场雪灾,河南省信阳市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民抗击雪灾队伍,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雪灾过后,怎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记者看到,信阳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灾后重建要让群众富起来
信阳市北依淮河,南临大别山,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人口787万。这里山水交错林木葱郁,素有“中原江南”的美誉。然而,此次雪灾,却在她靓丽的脸庞上划下了一道又一道疤痕,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在市委书记王铁的带领下,信阳市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商量、研究对策,最后把工作的重心锁定在“灾后重建要让群众富起来”上。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市已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根据“改造城中村、整治自然村、撤并零散村、保护特色村”的总体要求,将在2008年完成全市766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确保今年年底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目标。
这场雪灾,暴露出新时期防灾抗灾中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信阳市领导提出了以改善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和“四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逐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镇容村貌,形成镇以上开展“六城联创”、村一级搞好环境整治的工作局面。 灾后重建军民并肩作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出的“军民共建”号召,牵动着数万军民的心。济南军区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向信阳市派出两个军,两名少将亲自带队。信阳市当地群众主动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给自己的亲人子弟兵,为昼夜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的部队指战员们送水送饭。在信阳市浉河区、游河镇、三官河河道整修工地的解放军驻地,帐篷遍地、旌旗招展,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们仅用了7天时间,就开挖整修旧河道1746米,解决了该地区历年来因河道不通畅带来的水患。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抗击雪灾的考验中,信阳市出现了一个关心受灾群众的特殊人物——信阳市军分区司令员马启明。马司令员有个外号叫“马抠”。有一次,军分区的办公桌坏了,打个报告让他批。马启明看了看说:“不就是桌子腿断了一个吗?拿块木板来,我给你们钉上还能用,咱能省点就省点。” 然而,在抗雪救灾中,他却大方得令人吃惊。光山县晏河乡村民曾凡荣家庭困难,家里的土坯房早已年久失修,被大雪压塌,曾凡荣一家只好寄宿在邻居家。听到消息,马启明带着慰问品来到曾凡荣家,送来了米面粮油等物品,还从自己工资中拿出2000元捐给曾凡荣,并和当地领导研究如何为曾家重新建房的事情。随行的同志提醒马启明,军分区没几个钱了,帮扶适可而止就行了,不用帮曾家建房子。马启明回答说:“咱就是把分区大门卖了,也得把老乡的房子盖起来。”
灾后重建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
淮河是一条与黄河、长江并行流向的三大河流之一。这条河恰巧从信阳市全境穿过。因此,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非常重要。今年,信阳市委、市政府已把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列入2008年全市要完成好的10件实事之一。本着把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和其他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市规划局领导亲自挂帅下,他们提出了8种措施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一是在安置区选址规划上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二是在安置道路建设上和乡村公路建设相结合;三是在安置点学校建设上和普及义务教育相结合;四是在安置区饮水工程建设上和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相结合;五是在卫生设施及村部公益建设上和贫困村帮建工作相结合;六是在安置区供电建设上和农村电网相结合;七是在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上和村村通工作会议相结合;八是重点县区的安置点建设任务要和当前部队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相结合。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确保移民迁建、移民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目前,信阳市灾后重建工作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广大群众都无比自豪地说:“由于党的政策好,已经都拿到了救灾补偿金。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有一个既能抗灾又能防灾的美好家园了。”